7月12-13日,招商局·幸福家园”乡村社区支持计划能力建设工作坊第二期——社会组织专题在广州顺利开展,来自全国25家社会组织的30名扎根农村的一线项目人员齐聚在这里,共同学习如何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农村的社区自组织成长。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的副秘书长李海与绿芽基金会秘书长邹伟全博士给在场的社会组织骨干们提出问题:社会组织为何刚到村庄的时候轰轰烈烈,离开后却销声匿迹?社会组织撤点离开村庄后,到底为村庄留下了什么?
简单的发问,引导大家进入议题:社会组织的宗旨到底是什么?到底如何培育村庄里的自组织?如何处理与自组织间的界限和关系?
北京益创乡村女性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秘书长陈琼老师,20多年一直致力于妇女自组织培育工作。她从回应一线项目人员遇到的“问题”切入,直击“痛点”,引导大家反思“问题的根本”——社会组织与自组织之间界限不清、角色定位不准确:何为社区自组织?你所说的培育自组织真的是社区自组织?还是为你服务的他组织?
虽然我们都提“培育”,“但就像教养孩子的目标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社会组织的核心理念是帮自组织找到它自己”,应该严格遵循“你是你,我是我”的原则,不包办决策。陈琼老师强调,当自组织是基于乡村的本土需求孵化,而非外界目标去催生的时候,自组织本身就会变成强大的发动机。这时,社会组织只需要给自组织输入相对应型号的汽油,也就是“资源”,就能够带领其走向有序和自主,迅速上路。
陈琼老师以某书社为例论证其观点。某书社最初是一家极具潜力的自组织,后期却因社会组织过分干预,机构被迫搁置。该案例证明:只有社会组织与自组织之间的界限和角色明晰,才会事半功倍。
△陈琼老师
具体怎么做?在强调厘清共同目标、清晰角色定位基础上,“要回到问题根本,回到社区自组织本身!”陈琼老师带领大家梳理了自组织生命周期,及处于不同阶段自组织的特点(优势、劣势、关键性需求等)、关键节点等,给社会组织设计具体陪伴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具体“技术”上,陈琼老师也颇有心得,比如如何督导和陪伴自组织带头人成长,她建议,要鼓励带头人在行动中勇敢试错,引导其分析总结,提升能力。针对带头人的挫败感,更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建设。
当然社会组织不仅要启蒙、激活、陪伴自组织,还要担起了解、倾听、探索村庄优势资源的责任。然而这对于很多缺乏经验和专业性的新兴社会组织来说是一道艰难的坎儿。
就此,人类学科班出身的邹伟全博士针对如何做好村庄的田野调查作了专业的梳理。参与式观察如何操作?深入访谈如何设计?如何还原乡村中的关键事件、场景、人物?邹博士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结合丰富的案例,把这些实操技巧手把手地教给了大家。她提醒大家,要带着整体观和文化相对论的意识进入村庄,多元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村庄,一旦遇到超出调查者日常经验外的异文化时,要始终抱持中立的态度,去分析它存在的合理性,并从中寻找乡村工作的突破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赋权村民,激活村民们的参与性和自信心。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系王海洋老师深入浅出,把自己多年来总结的行动研究的诀窍和农村参与式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分享传授给了大家。他借助自己在农村的行动研究经验,结合理论分析,启发大家思考赋权村民的路径:“要让村民用“玉米粒”投票,避免用专业语言和文字游戏造成与村民之间产生沟通壁垒。”
云南连心中心主任兰树记老师,带着社会工作的视角介入云南农村发展,在机构发展遇到瓶颈时,及时转换思维,用城市流动儿童服务作为切入点再反哺农村生计。这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兰老师对于农村的复兴充满着信心,他鼓励每位乡村建设者:快速城市化现在正发生在全球的各个角落,但我始终认为乡村凋敝只是暂时的,未来总会有复兴的一天。我们就让乡村的森林,土地,花鸟们都再休息一下,多等一等,静候契机。
然而乡村的建设者,光有决心和信心还不行,“创意”和“脑洞”也必不可少!台湾著名农村休闲产业专家郑敏庆博士一句道破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困境:同质性太强,缺乏吸引力
郑敏庆博士幽默风趣,分享了世界各地的“网红农村”,由凋敝到热闹的华丽转身,这些由“创意”书写的奇迹,让本应昏昏欲睡的午后听讲时间,充满了大家的惊叹和掌声,似乎走神一秒钟,损失一个亿。
乡村小镇到底如何吸引眼球?如何将生活美学和文化创意更好地结合,成功地打造品牌?
郑博士的经典箴言是:把复杂的变简单,简单的变有趣,有趣的变成核心吸引力。让来到村庄的人们可以用眼睛观光,用身体旅行,用心情休闲,用灵魂度假。
绿芽基金会前副秘书长、广州绿芽技术推广公司执行董事张志强用乐明村的真实案例,为大家讲解了资源整合的方法和应有的心态。他说:越是窘迫,越是缺乏资源的时候,就越要以积极、共赢的姿态去联结资源,主动出击,不轻言放弃。
各位专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演说各有侧重,环环相扣。在此,为期四天的“招商局·幸福家园”乡村社区支持计划能力建设工作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李海
△绿芽基金会邹伟全博士
△社会组织专题培训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