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案例 | 从流动儿童到流动社区,"火把社区"的有机生长

本篇案例是对广州市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火把社区”)十年探索的一次简单回顾,主题是生长和改变。伴随着问题和探索,火把社区在工作方式、工作空间、切入角度等更加丰富多元,视角从儿童扩大到社区,为社区和机构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更强的生命力。对于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议题+社区是新尝试,我们期望通过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来协助伙伴们提升社区发展工作能力,激发与带动社区力量看见、关注和参与社区,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区的链接,为议题及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长远且持续的改变

广东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外来打工者及流动儿童。2010年之前,珠三角地区的公益圈,关注流动人口发展议题的公益组织多以维护工人劳动权益为主要工作方向及内容,从社区服务视角切入议题促进工作的伙伴则很少,其中关注流动儿童城市发展议题的伙伴更是屈指可数。



为什么做流动儿童的服务

当时公众并未意识到,随着城乡流动愈加频繁,广州市现有超过400万非本地户籍外来人口,其中随迁的流动儿童超过30万,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广州市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即火把社区)就是在该背景下成立的。机构服务的新桥村位于广州市工业重区番禺区,是一个典型的打工者聚居社区,户籍人口只有4000+,而流动人口有20000+,其中流动儿童约有3000名。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生活面临诸多挑战,除了入读公办学校难,生活上,他们居住的城中村地理环境复杂、公共服务欠缺,加上父母工作时间长,无法顾及日常照护及亲子互动,流动儿童普遍面临安全照护缺乏和个人成长发展受限的问题。

借鉴北京工友之家在北京皮村的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经验,2010年,火把社区在新桥村落地首个流动儿童社区活动中心,期待通过提供儿童社区照料+社区教育资源这两大策略,来为流动儿童提供有利于成长的资源与机会。

微信图片_20210226174719.jpg

△ 2010年新桥社区中心第一批服务的孩子,如今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啦!

1.为社区流动儿童提供社区照料服务。基于社区活动中心,火把社区开展了课后托管及儿童陪伴服务,有效解决家长们的刚需,也为孩子们放学后走出家门参加课外学习提供了条件。

2.儿童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及资源提供。基于发展视角,火把社区以培育儿童的社会参与意识及能力为核心目标,利用自身专业特长设计课程并沉淀核心技术。2010-2013年间,针对社区流动儿童的实际需求设计了7个课程及小组活动包;也落地国内其他公益伙伴的教育活动及课程,比如歌路营的《打工子弟诚实学习与探索》,儿童乐益会的体育游戏课程等;还依托社区毗邻广州大学城的优势,吸纳高校社团志愿者到社区中心开展兴趣课程,以期让流动儿童在课外教育上拥有更多选择机会。

微信图片_20210226174732.jpg△ 儿童社区摄影课程作品-我的小伙伴


由挑战带来的改变

早期的工作策略直接且有效回应了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实际需要,受到社区欢迎,儿童社区活动中心也迅速在社区打开了知名度,积累了非常好的口碑。但很快火把社区也迎来新的挑战,这些问题都牵扯到结构性问题,无法仅仅通过针对儿童的社区教育解决,而这正是推动火把社区做出策略调整的动力。

一方面,火把社区发现仅针对服务对象——儿童开展工作无法确保成效。随着更多社区相关方卷入,项目复杂度增加,需要同步针对更多工作对象开展工作,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更有效的支持。比如,儿童课程通常是在平等互助的氛围中进行,来鼓励孩子们表达真实声音和想法,并勇敢面对和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但这个理念带到家后却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而机构却无法给与更多支持。一个孩子向父亲表达了不要在客厅抽烟的建议,但父亲非常生气并强烈质疑:父亲是家里最被尊敬的人,小孩子凭什么质疑我?

另一个挑战来自儿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居民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等。打工者家庭为控制生活成本,租赁的房屋一般质量较差,隔音很差、空间较小,孩子和家人共同居住一个空间里。这些房子没有任何隐私边界,导致很多孩子对独立生活空间的需求无感及隐私边界模糊,性教育很难推行。而促使火把社区正式做出策略改变的契机,是源于2013年新桥村附近社区的一场火灾。一个孩子被家长锁在家里,起初火势并不大,孩子呼救声也被很多居民听到,但由于无人相救,孩子最后因逃生不及而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这个事件对火把社区冲击非常大,团队开始意识到,要真正有效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发展议题,针对儿童的社区照料和社区教育固然重要,但一个友好、支持性的社区环境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于是从2013年起,火把社区将关注点从儿童扩大到更大范围的社区,在保留原有工作内容基础上,增加了社区发展版块的内容,目标、路径和策略有了较大调整。



从儿童友好视角来切入流动人口社区发展

思路上,以往的儿童服务工作,从“目标”转化为“起点”,儿童服务成为进入社区、进行社区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先与社区“挂上钩”、“扎下根”并走到社区的脉络,以此为基础往关注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自组织培育等社区治理和社区发展的方向发展。

这个调整在社区也有较好的基础:找到社区真正需求是社区动员的前提。儿童成长是所有家庭共同关心的话题,“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在社区获得友好对待和支持,未来能更好地在城市立足和发展”能有效激发社群共鸣。即使居民可能还未看到儿童友好(参与)对于一个流动人口社区未来发展、乃至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但在起点和方向一致前提下,机构和社群的行动保持了一致性,也就消除了机构发展和社区发展之间的张力。

微信图片_20210226174749.jpg△ 来自湖南的张雅看见妈妈写的家庭教育故事展出了,看了很久

但相比服务递送,社区发展工作是个更复杂的体系,火把社区将工作思路进行了拆解:

一方面,在服务议题层面,火把社区关注在服务的过程和路径中卷入社区资源。火把社区将儿童放到社区系统中,在“儿童-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教育及服务体系下,以社区为主体,把问题放回社区找解决方案。除了直接面向儿童这一服务对象,也需要将家长、学校、村委等与儿童服务相关的重要主体作为工作对象整合进来,采用自组织培育、互助网络和支持网络搭建等工作方法,来推动更多社区内外相关方参与,为儿童建立安全、支持性的社区环境。 

微信图片_20210226174801.jpg
△ 机构共同梳理的工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

过程中,火把社区还注重针对成人投放社区教育资源,运用服务学习的工作手法,推动一批打工者在社区服务和结社中接受教育,在和儿童共同学习中逐渐接受和认可儿童友好型社区对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比如,火把在提供托管服务外,会经常组织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利用休息日陪伴孩子。亲子活动不仅促进亲子间沟通,也为打工者父母搭建了交流互动平台。在机构协作下,家长们可参与家长互助小组,分享家庭教育心得并进行主题学习,这不仅为孩子建立起支持性成长环境,也使打工者家庭在社区中逐渐建立起更广泛的互助与支持网路。此外,火把社区也会组织家长讨论与孩子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政策问题,使打工者的声音被社会听见。

微信图片_20210226174815.jpg△ 家长和孩子排练入学政策宣传戏剧进行社区巡演,为孩子们能进公办学校读书而努力

另一方面,在社区工作手法上,火把社区逐渐摸索出一个发展脉络。其中,火把社区自身的角色,也逐渐从“服务者”向“服务者+协作者”转变。

1.打造社区公共元素,增加社区社会资本

2013-2016年,珠三角开始新一轮产业升级,年轻工人呈流失状态;另一方面,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对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以及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成熟,也推动相当一部分打工者在广州扎下根,机构所在社区趋向新移民社区的状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这离一个真正的社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推动社区参与上,火把社区也走过弯路,比如发现直接建立社群、社区硬件改造、自上而下建立社区信息流通机制行不通。因为当时的流动人口社区只是一个聚居区,除了物理空间的一致性之外,几乎没有公共属性,缺乏公共的生活、空间、话题、利益等公共元素,居民联结很弱。对此,从2013年起火把社区开始运营儿童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并基于公共空间运营衍生的社区微项目。例如火把社区团队基于农村生活经验来尝试做露天电影院,帮助大家产生亲近感,社区开始有了交往;后来社区还自发组织“异乡人过节”活动,成为每年固定节目;还有六点见社区厨房、彪哥露天电影院、流动图书角、故事妈妈等,慢慢为社区创造了新的传统,沉淀起公共的元素,包括公共的空间、生活方式、话题,社区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210226174829.jpg△ 每年的异乡人过节活动,是打工者家庭在城市的新节日

2.志愿者——积极分子——骨干,建立金字塔状的骨干系统

借助火把社区之前在儿童社区照料及社区教育工作获得的良好口碑和社群基础,一批活跃居民涌现,成为社区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中心场馆运营和日常活动,帮助机构减轻了对大学生志愿者依赖。 

微信图片_20210226174843.jpg△ 绘本故事妈妈志愿者,为孩子们建立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火把社区也注重从志愿者中识别积极分子,即能够持续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也是活动开展的重要协作者。再深一层,透过充分了解和信任,隐性的、愿意深度参与社区工作的骨干也浮现出来,他们得到社区认可,真正代表着社区的想法和利益,机构把他们定位于能够进入工作团队的骨干。

当然,社区骨干进入团队并不是社区工作的“必选项”,不过她们的出现为社区工作带来转机。在团队里她们代表着社区的声音和利益,对团队是修正和调整,社区关系维护也顺利多了。更重要的是,她们能协助团队敏锐发现社区的真问题和需求点,有效解决社区动员的难题。

2017年,火把社区的工作团队迎来了第一位来自社区社群的同事——芳姐,这成为火把社区社区发展工作的一个分水岭。芳姐的加入,解决了很多困扰机构许久的难题。比如社区动员,以往大学生同事要花两三天派几百张传单,对活动内容解释到口干舌燥,都未必能找到30个人来参加活动,而芳姐打几个电话,十分钟就能招到30个人。流动书摊、露天电影院等社区微项目,也在芳姐来后逐渐实现由社区志愿者自主运营,社区志愿者队的人数也迅速从原来的二十多人扩展到三百多人。目前,火把社区团队中有3位是来自社群的伙伴,她们共同承担起社区基础服务、社群动员及维护的工作。

社群的成长也让火把社区意识到,社区的问题最终必然要回归社区去解决,于是火把社区不断修正调整自身定位,以社群行动支持者的角色,来持续释放学习机会来支持社群同事及志愿者骨干的成长,并和他们共同制定出社区发展的三角模型,推动他们去支持和胜任整个社区的成长和进步。 

微信图片_20210226174856.png

2018年冬至,“异乡人过节”活动如约而至,在只是简单告知的情况下,当天近400人来到现场,所有环节全部由社群自主完成。过程中,大人充分地尊重孩子们的观点和行动,让他们也有用武之地。如果这是一个社区的常态,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担忧流动儿童未来在城市生活中是否有安全感,能否适应社会环境等问题,因为他们的父母、长辈、邻居已做出最好的示范。

微信图片_20210226175407.jpg△ 异乡人过节活动都是由社群自主筹备,图为社区骨干芳姐在指挥现场活动进行

3.激发社区集体行动,推动社区可持

运用参与式技术建立社区组织是火把社区开展社区工作的重要工作手法。具体做法上有两类思路。一类是合作互助,即推动目标群体针对一些共同关注的议题,成立互益小组,围绕儿童群体及相关议题开展工作,比如早教班妈妈小组。一类是放到社区发展思路中,涉及社区内外部更多元主体的参与协调。比如针对儿童安全照护议题开展“儿童安全论坛”,以儿童为主体并多方一起梳理问题,推动各方角色归位,在更广泛的社区范围内形成共识。

随着火把社区把视角从儿童这一特定人群逐渐转向社区,更多的社区问题和需求不断出现、同时社区相关方和社区资源也卷入进来。下一个阶段,火把社区将重点关注提升社群骨干的组织能力及巩固参与意识,沿着社区需求脉络,来支持组建社区自组织,回应流动社区更多元需求。

接下来,火把社区计划从两方面来深化社区工作。

一是深化培育各类兴趣小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深化培育各类兴趣小组,如早教妈妈、故事妈妈、电影放映小组等。通过提供机会和资源,推动这些小组开展更多社区服务,链接更广泛的目标人群。再进一步,搭建平台,促进不同类型兴趣小组之间的互动和彼此支持。

二是培育和支持创业互助小组:2019年起,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资助火把社区开展以社区骨干能力建设和骨干行动小组培育的项目。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目前就业和生计问题成为目标群体面临的最迫切问题,而这一现状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火把社区评估后,将之前设计的培育骨干行动小组聚焦为培育和支持创业互助小组。目前社群中已出现一些有创业想法和能力的骨干,火把社区将“借力使力”,通过能力建设、资源下沉等路径,推动形成创业互助小组,并注重建立创业互助小组与社区的链接。

在社区发展的实践上,火把社区在不断地试错中找到了一个现阶段合适的切入口,但这只是个开始,未来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还很多。比如虽然社区目前已有自组织自我服务的雏形,但社区居民主体性较弱,特别是创业互助小组的议题对于机构也是全新尝试,对火把社区协作者能力、社群陪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无论如何,火把社区对于要促进的社会议题是执着的,在“社区问题社区解决”理念下,对工作团队在社区发展工作上的角色定位也始终坚定,而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也希望能陪伴支持火把社区前行。



火把社区简介

广州市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成立于2010年,并于2012年9月在番禺区团委的支持与指导下正式在番禺区民政局登记注册成民办非企业,2017年正式启用机构商标“火把社区”。火把社区是广州最早的一家专注和促进流动儿童社区发展的公益组织,通过在打工者社区建立儿童社区活动中心,为社区内18 周岁以下儿童提供社区服务,并实践与探索儿童发展社区支持系统的建设。目前共运营2个社区活动中心,在3所学校开展驻校服务,每年服务覆盖3000+名流动青少年。


使 命

推动儿童及成人共促共享流动人口社区发展的成果

愿 景

有力量的孩子,有温度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