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中国基金会所汇聚的防灾体系蓝图初绘……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作为在2008年成立的以促进基金会沟通、合作与发展为宗旨的平台,一直关注基金会在灾害救援这一重要的公益活动中的表现。

谭红波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2003年就进入公益行业,曾作为国际机构一线救灾项目官员参与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南方雪灾等救灾工作。



谭红波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


“我观察到中国基金会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其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力度和广度。在灾害救援上,基金会不再局限于灾害带来的基础的、简单的问题,而是更富创新性。”


谭红波对善达网讲这番话时,湖南宁乡水灾44人溺亡失联,四川茂县山体垮塌致100多人被埋。一天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武汉峰会在湖北举行,探讨基金会在公益后发中的角色与价值。在这次峰会上,论坛组委会成员、2017轮值主席百度公益基金会决定资助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开展灾前教育。


某种程度上,谭红波所说的“中国基金会最重要的变化”也体现在这样的基金会快速的反应力、有效的行动力和敏锐的选择力上。


南都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5月11日,一年后便发生了一件影响公益的大灾难——汶川大地震。

那是一场给中国带来了生离死别、血泪交织的巨灾。相伴而来的,是公益组织的勃发。从救灾出发,基金会强势发展,打破了政府、红会和慈善会三大获捐平台垄断局面,重构捐赠资源格局,整个公益行业开始谈论“基金会崛起”。


“基金会成为救灾重要的力量之一。”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发起机构也是组委会的重要成员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说,“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公益力量,它变得更为成熟。基金会投入救灾,也从救灾中学到了很多。”

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南都公益基金会即发起了“抗震救灾,十万火急,灾后重建,众志成城——中国民间组织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活动,168家民间组织响应。同时,南都公益基金会设立1000万元的灾害救援与灾后重建基金,支持众多NGO在汶川开展项目。



△时任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会长周庆治(中)与秘书长徐永光(左)在四川省阿坝州茂县牛尾寨羌族受灾群众家中调研。


“这成为一个契机。”彭艳妮说,在发现NGO在救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时,南都公益基金会2010年通过了新的战略规划,把救灾作为了一个特定领域。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前身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这一基金会平台机构,是在2008年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十多家相关机构共同发起,旨在聚集基金会力量,为救灾乃至中国公益事业奉献智慧。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到现在已届9年,随着2016年《慈善法》实施,注册满两年的慈善机构即可申请公募资格,在救灾之年诞生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也转型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更多的基金会汇聚而来,开始更加笃定地推动中国基金会行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希望通过聚焦基金会行业的平台,促进沟通、合作、发展,进而使基金会行业成为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力量。


“汶川地震的灾害救援暴露出很多问题,当时论坛的好几家组委会成员都参与了救灾工作。组委会成员都是有行业担当的,他们在参与救灾的同时就开始思考这中间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并尝试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谭红波说。

作为论坛组委会成员的先行者,南都公益基金会在救灾上的投入持续增加。截止2016年底,已资助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了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救灾工作,与120余家民间公益组织合作了210个救灾项目。

其间,南都公益基金会还提出了提出“社会损失”概念,尝试资助“灾害社会损失”研究和资助以弥补“灾害社会损失”为目的的NGO救灾项目群,成效显著。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救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彭艳妮表示,民间组织就像水,能够流到政府力量顾及不到的每一个细微角落,这是灾区群众对民间组织的需求,也是民间组织的工作价值。

在彭艳妮看来,以基金会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的救灾已深深融入中国救灾体系,成为灾难中与政府配合的有生力量。这会是它的新角色。

不过,这种变革并非某个基金会单独行动,而是伴随着合作交融。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后,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论坛组委会成员联合其它公益组织共同发起“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以促进中国基金会在救灾中更好地协作行动。

“而且,不管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基金会在防灾救灾上做的事情更广,针对某一领域也不断深入,更加专业。”谭红波表示,“基金会防灾救灾一方面确实能够帮助受众地区、群众解决很多实际困难,主动和政府的救灾行动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尽可能缓解灾害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够为其它的防灾、救灾力量提供经验和借鉴。但这也需要彼此合作,尤其是面对一些重大的灾害。”


救灾成为基金会展示其参与社会事务力量的一面镜子。因2008年汶川地震而“动”的不只南都公益基金会,百度公益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安利公益基金会等论坛组委会成员也在救灾上积极行动。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的“灾急送”项目,是一个常态化、制度化、平台化、可持续的公益慈善平台,2014年推出以来,已先后为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尼泊尔地震、盐城风灾及每年长江中下游等洪涝灾情免费运输救灾物资。

今年6月以来,“灾急送”已为爱疾行10000公里,驰援湘、贵、川等5省灾区,捐赠费用达116221元。



△招商局“灾急送”救灾车辆奔驰在山路上


“经过3年多的打造,‘灾急送’项目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召之即来、闻风而动、拉得出、用得上的灾害救援机制。”招商局集团董事、招商局慈善基金理事长胡政表示。


救灾好像是与生俱来!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紧急捐款就是用于救灾。2009年,强台风“莫拉克”给台湾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灾害,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向台湾灾区捐赠500万人民币,紧急救援受灾民众。


百度公益基金会在救灾上则另辟蹊径,除了直接捐款捐物救灾外,把资源用在了前置危机应对上。2013年雅安地震后,百度公益基金会捐款500万元,用于灾难救助。

四川茂县山体垮塌事件发生后,百度公益基金会除第一时间向灾区一线的蓝天救援队资助提供部分亟需的救灾设备,还联合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研发地质灾害宣教及逃生演练体系,进行灾前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百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赵坤表示,“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在面对灾害的时候束手无策!”

灾害危机前置,这种突破灾后救援的理念让基金会在救灾上表现更加成熟。6月25日,武汉峰会称得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这次会议上,百度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郭力与联合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进行了一次深入讨论,当场一拍即合达成共识。“与其灾后救援,不如人人在灾前自救,这样才是真正的挽救生命。”


至此,中国基金会所汇聚的防灾体系蓝图初绘。从直接捐款捐物,到资助NGO,再到灾前宣教,汇聚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上的基金会正在形成立体化的防灾体系。


谭红波表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会继续支持包括组委会成员在内的所有基金会在防灾、救灾工作中诸如传播、信息共享、联合行动等相关的努力。而论坛的转型,将成为中国基金会合作的战略性平台,更好地促进公益行业发展。

基金会的防灾参与为更多人带去生的希望。“而这种参与是整个防灾、救灾力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救灾领域的尝试和探索对于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源参与救灾是有很多价值和意义。”谭红波说。


谭红波表示,“如果没有基金会的积极主动参与,中国的防灾抗灾的局面会出现暂时的缺口。当然,基金会在防灾抗灾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体系需要继续完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将通过平台的各种资源倡导理性、有效、专业参与防灾、救灾工作的理念,推动基金会下一阶段在救灾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后慈善法时代,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转型之际,基金会参与的救灾体系建设将开创新的篇章,这个拥有15家基金会组委会成员的基金会战略性平台也将在促进基金会的相互合作中拥抱全新未来。


 

本文转自: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