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而教,为威宁而教——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为中国而教”威宁项目启动

 

2013年8月27日下午五点半左右,从贵阳开往草海的火车出人意料地准点到达了。这列火车通常要晚点一个多小时,所以在出站口的人们全都做好了准备,耐心等待。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黄奕也站在拥挤的人群里,她前一天深夜刚从山西永济的另一个项目点匆匆赶到,和威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程敏一起接站。最醒目的是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上面瘦瘦高高的仿宋体们一副翘首企足的表情:“热烈欢迎“为中国而教”志愿者支教威宁”!

17位志愿者走出车站时,都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他们大概没有预料到这条鲜艳的横幅。两位带队老师,肖四清和柳旭,她们看起来和志愿者一样年轻,背着双肩包,风尘仆仆却精神饱满。在到达威宁之前,19位年轻人已经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带着他们将要长期在贵州生活的行李和心情上的准备,从北京跋涉千山万水。他们大概刚刚见到过那片远看像“泥丸”似的“磅礴乌蒙”。


为中国而教

2012年7月,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在深圳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第一次接触到了“为中国而教”项目,之后很快见到了项目创始人沈世德先生。

沈世德原是一位成功的商业人士,退休后,他开始关注并投身于改善中国农村教育的运动中。2007年3月,沈世德读到《中国教师报》记者李茂撰文介绍的“为美国而教”运动。这个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运动已经成功运作了19年。它召集美国优秀毕业生,前往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执教,任期2年,大大促进了美国边远穷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在,参与过这个运动的精英人才,遍布美国社会各个领域,关心教育公平,这个运动的校友会成为促进美国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篇报道启发了沈世德。2007年5月,他以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为基础成立“为中国而教”项目组,开始了这种支教模式的可行性研究。2008年1月,沈世德赴美国考察“为美国而教”。回国后,他四处奔走寻求支持。4月,“为中国而教”获得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的资助,开始做为一个独立项目正式启动。8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成立了“为中国而教”。


经过几年的运作,这个团队逐渐确定了两个主要项目:

·未来教育家:为回乡任教的免费师范生提供两年的培养计划。

·为中国而教:派遣志愿者到农村地区支教两年。


与大多数高校和公益机构推出短期支教活动不同,“为中国而教”强调长期,他们要求支教报名的志愿者承诺两年全职教师工作,与当地教师同样管理,同样生活。显然,参加者不能是在校生,因为他们自己也要读书。“为中国而教”的志愿者目标群体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我们的孩子与当地教师没有区别。”年逾七旬的沈世德先生说,他很快又加上一句:“当然,他们有更高的素质——我们的志愿者都是在一类高校招募的,不但心向公益,而且学有所成。”


 当沈先生向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推荐“为中国而教”项目时,他们已有4年多的运作经验,有92名在岗的志愿者教师(含“未来教育家”计划的成员),在河北青龙和丰宁、陕西周至、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开辟四个项目区域点,每个区域在15人左右,5-6个学校的规模。河北青龙和丰宁从2010开始与教育局合作,对当地需求和合作的要求,已有较多的经验基础。


为威宁而教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在威宁落地的公益项目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从2005年起,招商局每年捐赠20万元(从2010年起提高到每年30万),设立“招商局助学助教基金”,支持当地中学教师和学生。梦想中心、免费午餐、课桌椅捐赠、草海夏令营……也都是针对教育的公益项目。2012年5月,胡政理事长出席了威宁县草海镇的银龙小学“梦想中心”揭牌仪式,他表示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威宁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像银龙小学这样的‘梦想中心’,如果孩子们喜欢、老师们喜欢,我们还可以在威宁多建一些,让更多的威宁孩子能享受到先进的教育资源。”


对于一地教育来说,直接帮助学生固然重要,加强师资力量则更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作为贵州人口第一大县的威宁,全县适龄学生超过30万,中小学500多家,教师资源非常缺乏。


2006年,“特岗教师”计划在威宁实施,国家和省市资源大量投入,当年引进特岗教师1000人。该计划一直持续至今,截至2012年底,威宁共引进特岗教师7739人,在岗或接转人数为6779人,成为了威宁师资补充的重要渠道。

但即便如此,威宁教师数量仍然缺口不小。此外,由于特岗教师绝大多数只有中专学历,专业相对单一,英语、计算机、艺术等类别的高素质人员仍然一师难求。


2013年元月,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的项目经理李海与“为中国而教”运营总监肖四清一起拜访了威宁县教育局,向他们介绍了“为中国而教”的支教模式。


教育局主管师资的程敏副局长最感兴趣的,还是支教的周期,他反复强调:“我们非常欢迎支教……但是,太短就没什么用了……希望不能短于一学年”,当他确认是为期两年时,好像长舒了一口气。很显然,之前他们肯定遇到过很多短期支教的活动,甚至有点不胜其烦了。


“我一点也不会担心支教志愿者的能力和素质,”程副局长说,“我只希望他们能真的待上两年。”


为牛棚而教

很快,合作的各方都达成一致: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资助支教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派遣、管理费用,以及志愿者的部分生活费;威宁县教育局负责选支教点,并承担部分生活费;“为中国而教”负责整个过程的运作。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首批人数大约20左右。

首批20人左右,暂时还难以缓解整个威宁的师资短缺,但对于被选中的学校来说,可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了。全县35个乡镇,应该如何选择呢?


牛棚镇走到了前面。这个曾经与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合作“爱佑童心”和“免费午餐”项目的基层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听说教育局有支教项目,吴世荣书记和分管教育的史毅副镇长从距县城81公里的牛棚镇赶来,全力争取支持。

吴书记对牛棚教育的情况和困难做了介绍:全镇有4.5万人,学生有1万,教师只有200多名,师生比奇低,教师紧缺,而且现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水平也有待改善和提高。镇里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教育局、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和“为中国而教”的支持,把人才输送到当地。


吴书记保证:志愿者教师来了,一定会把他们的生活落实好,住宿、交通、安全等方面没问题。

对于引进的支教老师,吴书记有更多的想法,他希望能够通过高素质的支教人才,帮助当地教师改变观念,提高素质。“不仅仅是找几个代课的老师,我们想让他们成为牛棚老师的老师。”


经过实地考察,并权衡首批支教的顺利平稳,合作各方最终选定了三家镇级学校和两个村小。肖四清解释说:“刚开始首批派遣时,不能都是村小,也不能没有村小。要有适当的比例。”这样,牛棚镇一中、二中、二小和更远的营山小学、新营小学成为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为中国而教”威宁项目的首批实验学校。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刚刚走出南开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学校的18位毕业生参加宣讲会、应聘、培训、整理行装,最终来到牛棚,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在这里,他们将要承担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美术等等。


为社区而教

    7月20日,“为中国而教”为期一个月的岗前集中培训开始。49名参加培训的大学毕业生从581份申请表中被选出,经过了笔试(277份)、首次面试(230人)、二次面试(187人)、预录取(121人),确认进入培训环节。在培训中,又有两人被淘汰。最终,47人成为“为中国而教”2013级的支教志愿者。

令志愿者们惊讶的是,岗前培训第一天,就见到了传说中的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退休教授钱理群先生。74岁的钱先生以《为生命给出意义》为题,探讨了“好人要联合起来做好事”的意义。一个多月后的威宁支教启动仪式上,黄奕再次分享了钱先生的勉励:


“青年人有各种各样的,有睡着的,玩着的,醒着的。对睡着的玩着的,生命意义不是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睡着玩着就是意义。但是,那些醒着的青年,因为不满意、不满足现有的生命存在方式,于是,就要寻求新的生命意义。诸位大概就是这样的醒着的,或将要醒着的青年,你们千里迢迢前来,就是寻找生命的意义。”


对这些“醒着”的青年人,钱先生语带肯定,因为“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到改变周围朋友的存在,最后,就会形成改变社会存在的力量。”


从北京到贵阳:铁路2544公里;从贵阳到草海:铁路322公里;从草海到牛棚:山路81公里。近三千公里甚至更长的路程,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实只是两个社区的不同。


从2011年开始,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的公益项目渐渐有了一点变化,从重点放在“扶贫”转为强调“农村社区发展”。当中国农村的贫穷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绝不会是单一的。观念、风俗、知识、技能、产业、环境、资金……不仅各发其难,而且错综纠缠。在这些复杂因素之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人以及人群组成的社区。社区中人的积极变化,是所有变化的起点和最终目的。由此,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逐步聚焦于农村社区的“社会生态”改良。“我们关注农村社区。我们关注项目创新。我们关注模式推广。我们最看重人的作用。”


支教志愿者们走进了学校,也走进新的社区。他们被寄于的期望不仅仅是改变一两个班级的升学率,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也不应仅仅增加两年教学经历。牛棚一中的袁校长希望这些青年人能改善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史毅副镇长希望这些青年人能帮助牛棚镇电视台提升节目水平;吴世荣书记希望这些青年人了解牛棚的历史和文化;肖四清老师希望这些青年协助落地其他公益项目;黄奕秘书长希望他们能够慢慢融入社区、激活社区,为自己,为周围,渐次为农村,为中国,而悄悄充实、改变。


 


威宁,我们来了

 


长途跋涉仍精神抖擞

 


来看看新老师什么样儿

 


项目启动仪式

 


铭记“为中国而教”

 


初登讲台,小试牛刀

 


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两年规约

 


支教点之一,牛棚镇营山小学

 


营山小学的教师宿舍

 


修整一下,这里将成为曾晓纯和王丽阳今后两年的家


 

(李海 文 / 李海、柳旭 图)